研究:亚洲民众更关注健康食品
【环球网综合报道】据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5月22日报道,随着亚洲经济水平的提高,城市化的发展、人民收入增加、气候变化、以及人们对健康和食品供应的担忧,人们对健康食品更为关注,如米糠和更多蛋白质食品等“超级食物”将逐渐取代米饭的地位。
据报道,米饭是不少亚洲人的主要粮食,亚洲的米饭生产和食用量占全球的90%,但在一些发达的亚洲地区,米饭食用率近年来有显著减少的趋势。
日本、韩国,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的饮食趋势也显示,米饭的消费量将大幅下降。自1961年以来,香港地区米饭人均消费量下降约60%。日本则下降近50%,韩国的消费量自1978年以来则下滑41%。但与此同时,鱼类、肉类、奶制品、水果和蔬菜的消费量却大幅增加。
在曼谷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高级经济学家达维认为,作为亚洲文化象征的米饭仍会是该区域饮食中最重要的食材,但随着“新食品”上架,稻米领先的地位在未来几年或许不保。“这就是亚洲未来的趋势,一个营养均衡的人可以有更好的生活。你不能仅靠米饭填饱肚子,你需要更多的鱼、肉、水果和蔬菜。”
达维表示,经济学伯内特定理论(Bennett's Law)也能解释亚洲对食用米饭的降幅量。他说,随着人们收入增加,人们消费在米饭等淀粉类食材上的比例将会减少。
据粮农组织估计,当亚洲国家人均收入达到2364美元(约合人民币1.5万元)时,米饭将会被认定为次等食材。粮农组织还将稻米的替代品定为“智能农产品”(smart crops)以提高其吸引力。此外,该组织也在促进水产养殖,让农民养殖虾、鲤鱼和罗非鱼,以降低鱼价并帮助农民提高收入。(周思敏 田瑞哲)
您可能也感兴趣:
娱乐新闻
中国自主研制大客机发动机验证机 首台整机点火成功
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9月开工
青岛建“上合”经贸“朋友圈”
每日热点
资讯
- 中美有意义增加美能源出口 实现开放下的能源安全
- 扶持“独角兽”不可拔苗助长
- 迈向高质量发展 这将是高素质技术工人的“大时代”
- 蒋超良:担负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责任
- 中欧班列(厦门-莫斯科)迎货运高峰 世界杯消费品受青睐
- 河北省平乡县 产业扶贫进村入户
- 俯瞰黄海滨 崂山餐紫霞
- 落实改革任务,让群众更有“获得感”
-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
- 钱江晚报:朋友圈拉票,拉来了太多烦恼
- 中国将新增17个服贸创新发展试点 扩大电信旅游金融等开放
- 以小组头名锁定尤伯杯8强席位 国羽女队今迎真正考验
- 昆明 沿边开放活力足
- 靶向抽检 护航网购儿童用品
- 王毅:希望中美合作清单越来越长,问题清单越来越短
- 宁夏鼓励银行开展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贷款
- 香港特区政府表示无意开征资产增值税